【
仪表网 会议报道】2025年3月6日,国家智能制造
标准化总体组2025年度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一司智能制造处处长赵奉杰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范科峰代表总体组组长单位致欢迎辞。来自机械工业
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信通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通用技术机床研究院等副组长单位,汽车、机床、轨道交通、钢铁、家电等14个重点行业的标委会代表以及华为、中车、海尔、思谋等企业标准化负责人近40人与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中心副主任卓兰主持会议。
范科峰副院长在致辞中对各成员单位长期以来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并系统回顾了总体组近年来在智能制造政策规划、标准体系建设及国际标准应用推广等领域的主要工作成果。他指出,当前正值“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战略机遇期,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需从“被动适配”转向“主动引领”。总体组将充分发挥国家级平台优势,深化顶层设计与战略协同,统筹推进标准研究、应用验证与生态构建,全方位支撑我国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赵奉杰处长指出,智能制造标准化作为智能制造“1+3+1”工作体系的核心环节,历经十年探索,已在应用类标准领域取得引领性突破,但基础底座类标准仍需强化,标准群的应用生态亟待完善。总体组要紧紧抓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以标准引领夯实智能制造底座能力,尽快研究提出新版智能制造体系架构,前瞻性布局工业智能、云化控制系统等前沿技术领域标准,加快补齐工业数据字典、工业通信协议、工厂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短板,开发一批标准符合性评估、实施指南类工具,推动标准成果在更多企业复制应用,持续发挥好中德、金砖等国际平台作用,提出更多国际标准提案,提升我国智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
会议期间,专家咨询组戴红、林宁、郝玉成、蒋白桦、于梅美、苗建军、朱恺真等专家围绕“打造智能制造标准化升级版”展开深度研讨,一致呼吁要加快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类标准研制,强化智能产品、先进制造技术及产业模式创新等方向的标准布局,积极培育标准化推进机构等。14个行业标委会结合产业实践提出针对性建议,凸显标准与场景深度融合的迫切性。如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14)代表提出要针对柔性制造与个性化定制需求,制定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动态重构类标准。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2)代表建议成立“智能装备标准研究组”,明确智能机床定义和功能区分,助力国产高端装备竞争力跃升,并联合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开展标准研制和宣贯推广。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代表建议制定电器领域个性化定制、生产质量在线监测等标准,构建行业标准体系。全国建材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465)代表提出在水泥、玻璃等细分行业领域,已有龙头企业探索建立智能工厂企业级标准,建议加强指导,推动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衔接。华为、思谋科技等企业提出搭建工业智能标准服务平台,提供AI质检、预测性维护等典型场景标准化解决方案。
会议听取了总体组秘书处关于2025年重点工作计划、标准宣贯活动及服务平台建设的专题汇报,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研究所重点介绍了智能制造标准国际化推进成果。会议同期还举行了细分行业标准建设推进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二级主任科员孙晓辉出席会议。